top of page
Writer's picturehongwt1015

芝麻饅頭

上週州長宣布紐約「暫停」要持續延長到5/15,這個比生孩子坐月子還「嚴謹」的防疫政策,我和老公算了一下,兩人從3/14到現在一步都沒踏出家門外,看來這個待好待滿的「宅活」也才過了二分之一而已;過去的一個月因紐約不斷攀升的疫情數字,好多好多住在世界各地的朋友,都藉由網路或電話來關心我,上週出現的兩位朋友都超過10年沒見了,她倆可以說是我年輕時代的重要回憶之一,我們三個年紀一樣,為同一個老師的學生,可算是師出同門,即使站上舞台彼此就是相互競爭的戰友,卻因為我們對音樂、對比賽有相同的夢想和目標,因此絲毫不影響我們之間的感情,當時我從她們身上得到的啟發和鼓勵,是那幾年推著我在舞台上前進的動力,雖然現在音樂和舞台似乎都離我們的人生很遙遠了,但是一旦回想起那些年的努力,腦海裡還是有很多畫面可以回味,音樂路上的確辛苦也孤獨,真的很慶幸有這樣的好朋友陪在身邊一起走。謝謝這些一直在心裡關心我的每個人,因為這場疫情而幫我找回很多朋友,也算是有失必有得的收穫吧!


在家閉關超過一個月了,朋友們都很驚訝我和先生還真能「躲」,雖然我們在生活上的各項物資並不至於缺乏,總是要取得就不是那麼方便,特別像我們這種不願意出門冒風險的人,想買什麼就只能從網路購物解決了,我笑著跟老公說,在家防疫我唯一學到的新技能就是,什麼都能從網路找、從網路買;週末時我們剛好把買回來的麵包吃完了,距離下次預定購物的時間也還有十來天,剛好有個朋友也說,家中的孩子只吃饅頭,因為現在也不容易買,因此她想為了小孩來學做饅頭;其實我也曾經因為心血來潮而自己做過好幾次饅頭,我們家連竹蒸籠都是從台灣買回來的呢!奇怪的是我做的饅頭並非每次都會成功,特別是黑糖饅頭的成功率總是不高,幾次經驗累積後,我覺得因為這裡的溫度和濕度相對於台灣是偏低很多,而麵糰發酵是否成功的關鍵也就是「溫度」和「濕度」,之前我曾利用電鍋的保溫功能代替低溫烹調機做「舒肥」牛排,這次我就想,那電鍋應該也可以用來發酵麵糰,經過測試果然這次的麵糰就發的又快又好,做出來的饅頭質地細緻、表面光滑,且口感又富有彈性,這次我以一般小家庭容易操作的份量比例為準,只要有大同電鍋都可以做,喜歡吃饅頭的朋友可以跟著學看看!


所需食材:(份量5顆)

中筋麵粉200克

黑芝麻粉20克

水100cc

酵母2克

糖2大匙(30克)

油1/2小匙 


做法:

1、酵母糖水:取一小鍋將水和糖加熱至糖融化後,放涼降溫至指頭可觸的溫度,再加入2克酵母輕輕攪拌,放置5分鐘讓酵母起作用

2、麵粉過篩至大的調理盆內,一邊加入酵母糖水、一邊用筷子輕拌;接著用手將麵糰揉合,同時把芝麻粉和1/2小匙的油倒入

3、開始揉麵糰至三光(盆光:盆子無沾粉、手光:手部乾淨:麵光:麵糰光滑),這個過程我至少做10分鐘,一邊揉會一邊感覺到麵糰越來越Q彈,這也是提升饅頭Q度的動作 


4、揉好的麵糰放入電子鍋內鍋,利用「保溫」功能發酵;切入「保溫」模式20分鐘之後關掉電源,不開蓋再悶20分鐘後,將發酵好的麵糰拿出來(麵糰約長大為2倍) 


5、在桿麵前先準備好蒸鍋,加水開小火製造待會兒要2次發酵的環境

6、在料理檯上鋪些麵粉後,開始將麵糰桿成一大片後,左右邊各取1/3往中間折,然後再繼續桿,這個動作要做3回(3桿3折) 


7、桿好的長方形麵皮,以長邊和自己平行的方向擺好,開始捲成圓條狀(一邊捲要一邊往自己方向推壓,減少麵糰內部的氣孔,蒸出來的口感才會細緻緊實) 


8、末端的收口用指尖捏緊,再滾圓後切去頭尾不平整部分,然後平均裁切為5份(頭尾的兩坨可以合併搓圓一起入鍋蒸) **照片10&11


9、在蒸籠底部(或大平盤上)鋪一條擰乾水份的濕布,接著將切好的麵糰放入鍋中做2次發酵(麵糰擺放時彼此要留間隔;另外要記得關閉爐火,蓋上鍋蓋) 


10、20分鐘後將鍋中的溫水倒掉重新裝冷水,然後用大火開始蒸15分鐘(約7-8分鐘後可轉為中大火)

11、15分鐘後關火,讓饅頭繼續在鍋中3-5分鐘降溫後再開蓋(此步驟可以避免因溫差而產生的表面起皺) 


小提醒:

1、裁切麵糰時可拿鋸齒狀的刀(像是麵包刀),切面會比較漂亮且不易變形(如照片11所示)

2、不喜歡加料的話可以直接做白饅頭;一般製作饅頭的份量比例約為每100克麵粉用1克酵母,水份為麵粉的50-52%,如果想添加果乾或是變換口味,可以酌量調整一下水份比例的多寡

3、做法4我藉由電鍋做發酵,是為了較為精準地控制發酵時間和溫度,記得20分鐘後切掉電源,若時間過長、溫度升高太多也會破壞發酵的結果

4、蒸鍋、蒸籠可以直接用大同電鍋代替,蒸的時候記得可以在鍋蓋上綁毛巾吸水氣,避免水滴到饅頭表面而影響外觀

40 views0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